浏览量:
5月8日上午,由前沿院主办的“海归视界·党旗飘扬”中外对比系列党课在创新港19号楼19-5111教室开讲。本次讲座以“从海外到故乡:我的十年留学经历与使命传承”为主题,特邀国家级青年人才、纳米制造领域青年学者罗四海教授担任主讲人,吸引了化学学院、化工学院和前沿院近百名学生到场学习交流,以思想碰撞叩响中外对话之门。
使命传承:归国学者架起中西融合桥梁
前沿院党委书记赵卫滨表示,归国教师不仅是技术前沿的“引路人”,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者”,应主动发挥“桥梁”作用,在科研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攻克“卡脖子”技术;在育人中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一代青年。中外对比系列党课将激发归国学者的使命自觉,既避免“闭门造车”,又警惕“水土不服”,将海外科研经验转化为本土创新的催化剂,以“融通中外、创变未来” 赋能高等教育。
中外对比:跨越文化与学术的挑战
罗四海教授以个人十年海外留学与科研经历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跨文化适应、国际学术生态差异以及归国投身科研的心路历程,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享归国后如何将国际前沿技术与中国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经验。他强调,海归学者应主动承担“科技报国”的使命,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他以参与的芯片研发项目为例,剖析了当前国际环境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呼吁青年科研工作者立足国家战略,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大局中。
讲座中,罗四海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与案例,对比了中外科研环境在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他指出,国内科研生态的“内卷”现象虽带来竞争压力,但也催生了高效率与快速突破的潜力,而海外宽松的学术氛围则更注重长线探索。他建议青年学者“以目标为导向”,在两种模式中取长补短,同时保持对科研初心的坚守。
未来展望:激发青年人才的爱国情怀
讲座尾声,罗四海教授以“留学是丈量世界的标尺,归来是重塑使命的起点”寄语在场师生,引发热烈掌声。“罗教授远赴海外多国在纳米制造领域深耕,从跨学科探索到顶级期刊发文,教授用行动诠释对学术的执着。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党的旗帜下,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践行者。”前沿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琴感慨道。
未来前沿院将持续推进“海归视界?党旗飘扬”中外对比品牌党课建设,邀请学校更多海归学者、行业专家进行分享交流,激发归国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