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银名师工作室召开提升八年制医学生教学质量座谈会
1月2日,施秉银名师工作室邀请部分教学名师、科学家和2017级宗濂班(八年制)医学生召开座谈会,讨论如何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提升学校宗濂班(八年制)医学生的教学质量。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徐忠锋处长、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张明处长、第一附属医院教学部黄燕萍部长、临床技能中心柏宏亮主任等参加座谈会。
叶凯工作室青年科学家叶凯教授、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张呈生教授、蛋白质结构生物学中心刘冰教授、骨病研究中心张峰教授、转化医学中心刘培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肝胆外科专家马清涌教授等发言,向同学们介绍了科学研究对高水平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及各自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向。鼓励同学们早临床、早科研,积极参与医院的医疗及学术活动,参与到相关团队的活动中,并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负韶华,以优异成绩毕业。
张明处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和医学部对宗濂班(八年制)教学的支持和相关配套政策。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徐忠锋处长表示,学校对宗濂班(八年制)教学与钱学森班有相似的考虑和安排,希望集全校优势教学资源,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故应配备最优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培养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俱佳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学生也有更高的要求:第一是“认知”,进入宗濂班就不能用普通的标准要求自己,既然占有优质的资源,就必然付出更多的辛苦;第二是“条件是自己争取的”,一附院已经为大家提供了平台,但如何充分利用,就因人而异了,要多听专题报告,寻找自己的兴趣点,这是必经之路;第三是“成功都源于勤奋”,似乎有些发现和发明是一瞬间的灵感,但是这一瞬间的灵感,都源于长期的勤奋。
施秉银院长最后做了总结,学校对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并已有一批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在医院工作,医院已经具备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条件。医院所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永远是向同学们开放的,欢迎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和其他空余时间早来医院,积极参与医疗与科研活动,最终达到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