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篇润心田,青春之声献晚晴 ——人文学院走进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开展志愿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志愿精神,近日,由崇实书院团委主办,人文学院硕4117和4120班联合党支部、2024级博士党支部协同,共同开展“革命诗词与时代精神”主题慰问活动,本次活动走进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旨在通过诗词朗诵与暖心陪伴,为护理院的老人们送去青春活力与人文关怀。
诗词润心?重温峥嵘岁月
人文学院党支部的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带来《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多首经典革命诗词,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度解析,让革命诗词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丰碑,引发了在场老人们的强烈共鸣,纷纷凝神倾听,现场掌声此起彼伏,氛围温馨而庄重。人文学院2024级博士党支部唐瑞翌表示:“我朗诵的诗歌中焦裕禄同志无私奉献、心系群众的崇高品质让我不禁联想到护理院工作人员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老人们也在大家深情的诵读中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我深刻认识到,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我们青年人应当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歌声传情?同抒赤子情怀
青年学子和老人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高亢嘹亮、饱含深情,充分展现出青年一代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老人用铿锵有力的歌声,深切表达了历经岁月沉淀的赤子之心,如松柏般坚韧的爱国情怀在旋律中绵延回荡。两代人用不同的嗓音诠释着相同的情感,将活动推向高潮。人文学院硕4117和4120班联合党支部李志刚表示,“袅袅炊烟,小小村落”之句起,有银发老妪颤巍巍着双手紧握热水杯,难掩激动之情,余心亦为之颤。盖因歌者与听者,皆以赤子之心,共织家国情怀之锦。
对话铸魂?传承信仰火种
当青春遇上晚晴,我们不仅要送去关怀,更要在对话中完成精神传承,青年学子耐心倾听老人们讲述往昔的经历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老人分享了自己年轻时拼搏奋斗的故事,有的则对大家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话语间满是温情与理解。其中,有抗美援朝革命前辈讲述记忆中的故事以及对和平的珍视。参加过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功勋老兵回忆了那段峥嵘岁月,他曾在雪域高原驻守六年,亲身参与了拔除印军非法界碑的行动,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祖国疆土。人文学院硕4117和4120班联合党支部耿振崴表示:“我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军人‘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豪迈气概。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卫国历史,更让红色基因在新一代党员心中生根发芽。”
护理院负责人魏世雄希望青年志愿者们常来走走,把更多青春活力注入银发群体,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人文学院2024级博士党支部王琴表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的象牙塔,更应关注社会民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积极传递温暖与正能量。这不仅是党员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更是新时代对高学历人才的殷切期望。人文学院硕4117和4120班联合党支部任祥华表示,志愿服务不仅是“助人”,更是“自助”与“乐他”的结合。未来,我们要继续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用爱与专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与希望。
本次活动是双向的精神滋养,青年在传递温暖的同时,更收获了信仰的力量。青年学子聆听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从中汲取前行力量,真切感悟到社会责任之重,构建起代际精神传承的桥梁,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两代人的笑脸,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本次活动也将激励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积极作为,为家国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