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协同】励志书院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举办“励学兰台”专题讲座
为深入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科技的交流融合,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举办“励学兰台”系列专题讲座。4月25日,智能化诊疗装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永波副教授受邀担任主讲,讲座主题为“医学CT成像中的挑战与机遇”。本场讲座吸引了众多对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感兴趣的师生。
王永波副教授是我国医学成像领域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可学习CT重建算法、成像系统整机设计及相关算法研究,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开阔的产业化视野。他指出,当前医学影像正处于由传统工程驱动向“智能+”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增长的临床需求,如何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兼顾效率、成本与安全性,已成为技术革新的核心议题。
王老师首先系统梳理了CT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围绕当前行业面临的几大技术瓶颈展开分析:一是图像重建精度与噪声抑制之间的矛盾,二是降低辐射剂量带来的数据缺失问题,三是传统算法在复杂组织结构识别方面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问题,王老师提出了“可学习重建”的创新思路。他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围绕深度学习与物理模型融合所开展的多项研究及成果,特别介绍了一种新型CT重建框架:该框架不仅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与稀疏表示技术,还利用了系统模型的先验知识,在多个临床模拟数据集上取得了优异性能,成功实现图像质量的显著提升与剂量控制的同步优化。
王老师还展示了部分已进入临床应用验证阶段的样例,包括低剂量肺结节筛查、脑部精细结构成像等多个典型场景,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兴趣。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引入不应仅停留于图像处理的“黑箱”阶段,而应注重可解释性、安全性与临床可落地性,倡导“科研走出实验室”的开放合作理念。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涉及多模态图像融合、CT设备国产化路径、跨学科协同机制等多个话题。王教授一一耐心作答,并鼓励青年学子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增强实际问题意识,尤其要关注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赋能于医学应用场景:“科技创新的根本,永远离不开临床需求的牵引。”
医电2201班的卓亮同学表示:“这次讲座让我对医学CT成像有了全新认识。王老师剖析了CT技术的复杂原理与未来趋势,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我跨学科探索的热情。我将勤学数学与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为未来在该领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分享与碰撞,更是一场对科技向善理念的深度诠释,为同学们搭建了与顶尖科研人员交流的优质平台。未来,励志书院将继续联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系列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