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人物风采

【身边交大人】李晨玉:在笔墨与科研中寻找自我

日期:2019-05-05 14:30 浏览量:

李晨玉,中共预备党员,理科试验班(化学生物H)专业大三学生兼班级学习委员,通讯社副社长,记者团采编部主编,她一直坚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信念,一路成长。

作为学生通讯社、记者团的记者,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大型校园活动、各种班级活动中,作为一名参赛队员,她也出现在学术竞赛、体育赛事的现场。在学术上,她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Robocup机器人大赛二等奖,2018年获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荣获国际金奖。参加2018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腾飞杯大赛、节能减排大赛,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体育比赛中,2018年荣获“灞河竞渡”赛艇比赛金牌,2018年校春季联赛获女子排球团体第二名。同时,她还获得盛京棋牌高校新闻奖二等奖,获得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团员、新闻宣传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

怀抱梦想,用笔谱光华

尽管是一个理科生,但2016年刚入学的李晨玉选择了加入校通讯社与记者团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我虽然学理科,但依旧有一颗爱好文字的心。”李晨玉笑着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参加过很多活动,学校举办的藏历新年晚会、新年音乐会、“一带一路”会议等等都留下了她采访的足迹。从部员到部长,再到副社长,从一开始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可以带着新人完成大型活动采访写作。她撰写的文章“勇攀高峰的90后——访‘睿眼随心’创业团队创立者王浩冲”在《西安日报》上刊发,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她的文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通过自己的笔传递给更多人的讯息,让他们看到事情的多面性,对事情有更客观的评价,这应该也是每一个媒体人的愿望。”谈到人物专访,李晨玉说,“采访不同的老师和同学真的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也了解到了每一个成功的背后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付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每次做完人物专访都特别想学习,看到别人那么努力,想着自己也不能落后。”

参与公益,用爱感人心

2017年,李晨玉跟随南洋青协前往西安马务小学参与暑期支教,那里的孩子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主要教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孩子,课程也是比较偏娱乐性,我教的是演讲和体育。”孩子们都很活跃,上课亲切地喊李晨玉“玉姐姐”。她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要离开了,一个小女孩儿亲手做了一个漂亮的盒子,里面装着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一条手链、几个硬币,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却包含着满满的心意。在那之后,李晨玉还参加了蒲公英一对一帮扶活动,每周前往大华中学给学生们辅导。她也参加过走进社区、看望敬老院老人等活动。现如今,她在党小组负责的也是有关志愿活动的事情。“现在都倡导年轻人要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仅是句口号,应该是对每一个大学生共同的要求。”

努力科研,追梦永不停

不论是参与各项竞赛活动,还是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始科研,对于李晨玉来说都是很宝贵的经历与锻炼。

大一开始,她加入Rococup机器人队,两年时间里,在舞蹈机器人项目和标准平台组的队伍里她都有所参与。大二进入前沿院何刚老师的课题组后,便一直在课题组跟随师兄师姐们进行实际操作。从曲江校区到兴庆校区,每次往返都需要一个小时,但李晨玉坚持了下来。去年,她在何刚老师的指导下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噻吩/硒吩的乙炔撑自落睛衍生物的光动力治疗的研究”,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与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课题也已接近尾声。她还参加了其他老师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2018年,她作为XJTU-China队伍成员参加IGEM国际遗传机器工程大赛,整支队伍忙忙碌碌近一年,每周一次的组会讨论紧跟进程,做实验,数学建模,Human practice实验调研,做wiki网页,在队伍选择的“基于定向进化的阿洛酮糖合成系统”的课题中,大家一起不断探讨,共同合作,最终在2018年10月从波士顿传来了交大队伍获得金牌的喜讯。“我很感谢自己能够在最正确的时间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参与比赛,一起谈论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火花,也让我对同学们更多面的表现有了更多的认识。”

目前,李晨玉所在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的综述性文章已处于审稿阶段。“现在做的事情也许都是小的水花,但学到的知识却可以一直伴随着自己,在未来也许会泛出更大的涟漪。”李晨玉说。

文字:记者团 吉春苗
图片:记者团 李嘉俊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