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体重最低早产宝宝心脏手术成功康复出院
一位出生体重仅有750克的超低体重女婴儿“悦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在一附院成功实施心脏手术,在新生儿科住院84天后康复出院!像这样低胎龄、低体重、经过心脏手术的超低体重早产儿能够康复出院,在西北地区还是首例,创造了生命奇迹。
8月27日,一附院在东一楼八楼多功能厅举行了“西北地区体重最低早产宝宝心脏手术成功康复出院”仪式。院党委书记耿剑平,院长助理、医务部部长邹余粮,新生儿科主任周熙惠、护士长曹敏,心外科主任许锁春、郑建杰教授,麻醉手术部副主任申新,医务部、宣传部工作人员,部分医护人员和省内外新闻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了活动。
仪式结束后,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在科室为小宝宝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欢送会。医护人员为宝宝赠送了儿童玩具,和家属一起共同为宝宝的诞生和即将到来的百天生日许愿,吹蜡烛。婴儿父母将一面精心准备的锦旗赠送给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感谢84天来一附院医护人员不离不弃的照顾。
6月2日,一位怀孕27周,患有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来到一附院产科住院待产,血压高达180/130毫米汞柱,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全身水肿等症状,之前其他医院因“胎儿太小、无法救治”建议引产。入院后,一附院产科发现准妈妈不仅血压显著升高,而且出现胸腔、腹腔积液和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如果不尽快终止妊娠,母亲将会出现生命危险。6月5日,产科为准妈妈施行了剖宫产手术,这位早到的小天使来到了这个世界。她的出生体重只有750克,出生后,复苏、保暖、气管插管、给予肺表面活性药物、连接呼吸机、进行脐静脉置管术、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抢救一直持续到天亮。
进入新生儿科后,宝宝面临的生后第一关就是早产儿肺透明膜病,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发病率越高,症状越严重。由于肺无法膨胀,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宝宝只有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医生在她的气道内滴入一种被称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物使其肺部张开。几天过去了,宝宝的肺部病变越来越重,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肺出血”,呼吸道的血性分泌物随时可能堵塞宝宝赖以通气的气管插管,普通的“常频”通气模式已经无法维持血氧,只有使用“700-800次/分钟”通气的“高频”呼吸机,宝宝的各脏器功能都很不稳定。细心的医生注意到宝宝心脏杂音很响亮,一附院心内科超声室通过床旁心动超声证实,宝宝存在“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占先心病的21%。胎儿还在母体内时,有一条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约15小时一般会自动关闭。而宝宝出生后,动脉导管却没有关闭,使得主动脉分流到肺动脉的血液量越来越大。由于大量的血流到了肺脏,全身的其他脏器出现了严重的缺血,而肺部出现了严重的淤血,原本应该通气的肺脏变成血色的“猪肝肺”。长此以往,宝宝的整个心肺循环系统将呈现出“恶性循环”。医生首先考虑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方式,试图关闭动脉导管。两个疗程过去了,宝宝呼吸窘迫的症状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一张张胸片显示肺透光度很差,这是为什么,这根导管是否关闭了呢?
为了尽快明确这个问题,新生儿科请来了心内科超声室经验丰富的王顺医师。他在床旁给出诊断报告显示,导管很粗,直径约4-5毫米,并且已经出现了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的征象。生后20多天了,宝宝反复出现肺出血、肺水肿、呼吸窘迫,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主要原因是这根导管不能关闭。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心脏手术关闭导管,否则宝宝随时有生命危险。
就手术难度而言,心脏手术风险大,特别是宝宝的胳膊比成人的手指还细,皮肤菲薄,内径最小的气管插管也是勉强才通过声门,她的心脏就像她的小拳头那么大。而最重要的是,由于超低体重,她的多个器官发育都很不成熟。在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心外科主任许锁春教授发现,国内几乎没有给这么小的孩子做心脏手术的记录。尤其特殊的是,处于呼吸衰竭状态的宝宝一直在使用“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氧还不稳定,根本不能耐受从6楼新生儿科搬运到3楼手术室的转运,手术只能在新生儿床旁进行。
为了保障手术的安全,一附院召集多个科室进行讨论,医务部、护理部、心外科、麻醉手术部、新生儿科共同紧急磋商、讨论手术方案。在院领导支持下,经过多部门的积极筹备,医院决定为宝宝实行心脏手术。同时宝宝的家人也态度坚定,爸爸告诉医生:“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因为这是宝宝生存的唯一希望”。
7月2日,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宝宝在一附院新生儿病房接受了心脏手术。医院派出经验丰富的麻醉手术部申新副主任和杨远东教授在术中担任麻醉医生,并且为了维持理想的体温,新生儿辐射保温台就是她的手术台。术中,保温台一直保持着36℃的恒温,头顶的加热装置使许锁春教授、郑建杰教授和年轻的张永建医生不一会就已汗流浃背。宝宝的心脏手术可以称得上惊心动魄!没有无影灯的照射,手术医生逐层切开细嫩而纤薄的层层肌肉,切口只有3厘米,移开脆弱的小肋骨,小心而谨慎地打开胸腔,她的血管是那么的细,有的简直就像一根头发丝,她那娇小的心脏只有成人拇指头那么大,在这样小的心脏上做精细手术,要用放大镜和最细小的针线……,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婴儿肺脏组织明显充血,质地疏脆,在手术中宝宝的通气和氧气交换变得更加困难,呼吸机难以完成辅助呼吸,为了维持肺脏膨胀,王芳会医师在一旁捏气囊手动通气,一分钟挤压60次来维持她的呼吸,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术中发现,宝宝的动脉导管异常粗大,直径有6mm,比降主动脉还粗,手术医生细致地分离出动脉导管, 以娴熟、细腻的手术技术将导管结扎,又谨慎地将宝宝的胸腔关闭、缝合肌肉、皮肤。可喜的是,手术顺利完成了!
手术后宝宝的病情很快好转,术后3天终于摆脱携带1个月的气管插管,使用鼻塞无创辅助通气。然而,这仅仅是宝宝能够活下来的第一步,对于这样一个超低体重的早产儿来说,失去了母体温柔的保护,又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和循环通路的改变,哪怕最轻微的刺激都可以让他出现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的波动。新生儿科为宝宝成立了4人特护小组,加班加点制定治疗方案,主管的王芳会医生守在床旁观察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精确计算液体用量,每一剂药物都反复衡量利弊。
在开始喂养的时候,像这样小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往往还不会用嘴吮奶,而且胃肠道耐受力还很有限,一开始每次也只能喂0.5-1毫升奶液,其余要依靠静脉营养液来维持。医生会按照宝宝每天体重的增减量来计算当天需要的液量,精确到几毫升,护理团队则通过精心置入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将营养液每天24小时匀速泵入小琳达体内。在这样的精心照护下,宝宝渐渐地状况稳定了,长大了,终于能自己每次用嘴吃30毫升奶了,闯过了呼吸、喂养困难、贫血等一道道关卡。
最终,经过84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宝宝终于可以出院了,这时候她的体重已经达到2200克,虽然比起正常的足月新生儿还小很多,但已经顺利离开了被称为新生儿病房里的“五星级宾馆”的透明暖箱,能够自己呼吸、吃奶、排便了。回到家中还需继续应用一段时间的制氧设备进行吸氧过渡后,宝宝有望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