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正文
社会服务

不辱使命 即将凯旋归来

【漫漫支援路 悠悠一院情】一附院医疗援助工作系列随笔(二)

日期:2015-09-30 17:36 浏览量:

【题记】卫生援外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政治任务,在巩固和发展我国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在我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之际,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医院医疗资源优势,一附院新生儿科宋红霞副主任、泌尿外科李旭东医师作为国家第31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于8月23日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在为期两年的援助工作中,两位专家牢记国家使命和医院责任,克服了语言、饮食、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困难,以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促进了当地医院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与当地群众和医生建立了深厚友谊,树立了中国医生的光辉形象。近日,两位专家在圆满完成了国家卫生援外工作任务后,即将凯旋归来。

撒哈拉沙漠的明珠

【专家简介】

李旭东,男,汉族,44岁,中共党员,一附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于2013年8月赴苏丹进行医疗援助工作。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位于非洲大陆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它西起大西洋沿岸,向东经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到达红海之滨,面积大约是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20倍。在它的南部,便是美丽的国度--苏丹。苏丹国家的名字源自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曾几何时,苏丹是一个伟大而强盛的国家,在公元前7000年,这儿已经出现了新石器文明。原始人民居住在泥砖的村庄,从事着打猎和捕鱼的活动。

在公元前5000年,人们从干旱的撒哈拉迁入肥沃的尼罗河谷,开始了农耕生活。公元前2700,这里便出现了古代文明,建立了旧库斯王国,后来他成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8世纪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统治持续了88年,是埃及历史上著名的“黑法老时代”。但随着历史长河的变迁,这些文明逐渐消失,苏丹先后被阿拉伯人,土耳其统治。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苏丹人民为了获得自由,摆脱殖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抵抗,18世纪末马赫迪号召人民进行战斗,驱逐外国侵略者,起义获得成功,实现了短暂的独立,但最终因力量悬殊太大,再次成为英国殖民地,直到1953年苏丹建立了自治政府。

苏丹,这个万里之外神秘而美丽的国度,源远流长的青、白尼罗河在这儿交汇,漫天的黄沙中麦洛维金字塔矗立千年,她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杰出的人民、富有沉淀的文化。她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颗明珠。

来自东方的白衣天使

苏丹自从独立后,内战不断,近多年来又受到到西方世界的封锁,经济十分落后,目前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特别是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了一张让世界为之心碎的照片《饥饿的苏丹》。

苏丹国家经济薄弱,政府没有能力向卫生医疗保健体系投入太多的资金,国内伤寒、疟疾、糖尿病、肾结石、麻疹发病率颇高,近年来艾滋病传染日益增加,医务人员严重短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1000人仅有2.7位卫生工作者,属于国际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医疗资源高度匮乏国家”。国家公立医院的建设与现代医疗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大多处于一个低水平运作状态,医院设备陈旧落后,就医和工作环境简陋,缺乏持续良好运行的资金。1970年12月,中国和苏丹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丹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苏丹工作的协定书》,盛京棋牌承担这项任务。4 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三秦白衣天使在这片具有“世界火炉”之称的土地,面对严酷条件和疾病的威胁,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2010年5月,卫生部陈竺部长出访苏丹期间,看望并慰问第29批援苏丹医疗队。2015年6月,盛京棋牌卫生计生委主任戴征社远赴苏丹,看望慰问第31批苏丹医疗队,并提出“用5年时间把援外友谊医院建成苏丹较高水平的医院,为当地留下永不离开的高水平医疗队”的宏伟规划,这一规划的实施必将使我国援苏丹的医疗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弹指一挥间,来苏丹两年了,仿佛来了不久马上就要离去,美丽的尼罗河,淳朴善良的人们,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初来苏丹总有些不适应,这里气候炎热,风沙很大,生活上的困难很快就能克服,工作上的困难就需要更加努力的去解决,首先是医疗设备的落后,患者的很多检查都没办法去做,手术中的医疗器械也十分短缺,很多器械由于多年使用都坏的差不多了。在这种环境下更需要中国医生创造性的去工作,没有血管阻断钳,我们就用较软的大止血钳套上橡皮管代替,没有肋骨切除器,就用组织剪刀和大号持针器代替,当我们用这些自制的“土设备”完成一例例精彩的手术后,总是能迎来苏丹医生和麻醉师的掌声,他们总喜欢说“doctor Li,一个优秀的管道工(泌尿外科医生)”。我也乐于被这样称呼,常常回答道“管道不通喊我!”于是大家都开怀大笑。有一位50多岁的麻醉师每次我取出肾结石,他都要用汉语唱“东方红,太阳升,……”,我问他在哪儿学的,他说上小学老师教的,我也感觉到“中国是苏丹的朋友”是埋在苏丹一代人骨子里的观念,这种友谊必将被延续下去。

这儿医生和护士基本医疗理念十分缺失,医院一切显得非常随意,很多操作看似很熟练,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原则,肥皂洗手后不再手部消毒直接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直接用手指接触手套外部。腹部手术只有简单4块无菌单环绕切口就开始手术,术前术后无器械纱布清点,不同手术间器械随意互换,术者和器械护士无菌理念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无菌理念。门诊换药,所有病人使用一把剪刀,一把止血钳,期间只用酒精简单消毒,这些在国内无法想象的事情在这儿都会发生。

于是一切都得重新做起,我从进入手术室开始,讲给他们所有的活动规范,具体到了每一个微小细节,七步洗手法、戴手套、穿手术衣、消毒、铺无菌单、手术刀执握、缝合要求,术前术后器械辅料清点规范,术中配合人员要求等等,一切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学习,慢慢的我的团队逐渐从茫然走向成熟,各种工作也渐渐默契起来。

2014年开始,我们科门诊病人及手术量都较前有了明显增长,截止2015年8月底共完成门诊病人3000余人,手术420余台。

从2014年7月开始,我作为主刀医生完成泌尿外科95%以上手术,没有发生任何医疗事故和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同时充分利用医院现有条件开展了“肾部分切除术、肾实质切开鹿角状结石取出术、巨大前列腺切除术、肾癌根治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每一次成功,都让我感到无以伦比的满足感,幸福满满,觉得不辱使命,自己是苏丹的“中国好医生”。

根据卫生部要求,援外队员在这儿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外,还要承担承担苏丹华人、大使馆、中资单位的医疗服务、健康科普和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我在医疗队担任医疗队委职务,负责全队医疗和对外宣讲工作,近两年来年先后向中国石油、苏丹炼油厂、中原油田和中国驻苏丹大使馆进行了“泌尿系结石预防”“埃博拉病毒预防”等科普讲座,2015年6月,在盛京棋牌卫计委主任戴征社提出援外五年规划后,我带领团队对苏丹现有各个类型医院以及援外医院做了充分的调研,完成了《苏丹援外工作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的书写,这一规划的实施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对苏丹的医疗援助水平。

我的工作也到省卫计委和医疗队的认可,先后于2014年度及2015年度两次被评为“优秀援外队员”,工作情况也被《人民日报》及《华商报》刊登,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荣誉。

这两年必定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收获颇多,在苏丹的日子让我重新理解医生的含义,重新理解了白求恩精神的内涵,这片美丽的热土,这里朴实的民众值得我去热爱,去奉献。我很感谢国家和医院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可以去鼎守“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让我可以成为中国和苏丹友好的使者,我为此而感到骄傲。

中国-苏丹,友谊长存!

 

爱在苏丹的日子

【专家简介】

宋红霞,女,汉族,43岁,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一附院新生儿科副主任。于2013年8月赴苏丹进行医疗援助工作。

时光飞逝,昔日克服困难而接受任务成为援苏丹医疗队一员,离开家人同事时的依依不舍、毅然奔赴苏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晃两载而过,不久就要完成任务回到家乡,有新队员接替我们继续完成使命,欣喜之余也有很多感触。

这两年的经历,在援苏丹医疗队五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上可能只是激起了一个小小的涟漪,但是对我整个人生的却是一次磨练和考验。那些日子是令人难忘的!

艰苦条件下的医疗工作

总体上在苏丹的工作时间和压力较国内少些,但是困难的是,要逐渐适应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清苦的窘境,要面对设施简陋、药品匮乏下频繁接触疟疾、伤寒等高发传染病带来的压力,还要调整和承受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等精神心理层面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平日的工作中和队内的活动中慢慢调整冲淡。因此,我是尽量多参加活动,力所能及参与工作;对待病人视为家人,克服匮乏的医疗条件,想方设法为病人去除疾患;丰富生活,多了解当地伊斯兰文化,感受他们的乐观、宽容和信仰。

苏丹的“热”和“穷”是人人皆知的,视乎“不安定的局势”也是让人不敢涉足的原因。通过中国的长达五十年的医疗、石油、水利等援助下,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的苏丹也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经济状况趋向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目前仍然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

因为贫穷,苏丹的传染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主要的常见病有疟疾、伤寒、痢疾、肺结核等,其中以疟疾为之最,由于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义在这里艾滋病不很常见,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也还没有发现。我们工作的中国援建的毗邻首都喀土穆,当地的卫生条件虽较前有所改善,但是蚊子仍然较多,尤其是雨季过后,疟疾盛行,大部分人每年都会得1~2次疟疾,有些甚至更多次。另外,长期炎热环境中生冷饮食,食物品种匮乏,高热量饮食及进食不规律,慢性胃炎 消化道溃疡以及肥胖、糖尿病,也是常见病,进一步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是苏丹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就医和工作环境简陋,化验检查项目很少,比如最普通的血常规检查就没有白细胞分类而只有白细胞总数,更是缺少如肥达氏反应、血脂全套、心肌酶谱、消化道钡透等检查,治疗药物也是极其匮乏。有时病人错过了门诊就诊时间,就找到驻地来看病,每当凭着简单的检查通过病史症状来用现有的简单药物解决了他们的病痛时最欣慰的。实在缺乏治疗药物的,就在队员的帮助下辅以中医针灸、按摩等治疗并指导预防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彰显祖国医学的伟大呀!自己也是趁机学了几招。

苏丹恩图曼医院没有专门的新生儿科,但是产科的病人不少,婴儿室经常会有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等病人,苏丹虽然贫穷、气候炎热,但是新生儿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我国援助的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微量泵等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随着苏丹国家的发展,医疗保健的进步,儿童并发症越来越少。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中国大使馆、经商处、中资单位及医疗队队员的健康基本都由我负责。这两年与同事们一起克服设备简陋和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先后负责组织了多次驻苏丹使馆、中石油等部分中资公司员工及家属的健康查体,及时发现并指导其健康问题;结合在苏丹的工作经验,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多次有关“埃博拉病毒等常见传染疾病防治”及“常见疾病及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学术讲座及健康义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朝夕相伴中的深厚情谊

正是用精湛的医术、博爱的胸怀使得中国医疗队影响力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的苏丹民众都对中国医疗队表现出非常的喜爱。中国医生走在大街上,遇上任何一个当地人,几乎都会伸出大拇指冲着他打招呼:“萨迪噶”(阿语,朋友);遇到什么困难,当地人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解决。某次,我们去购置生活用品,车子陷在沙洼里开不动,附近的村民知道后,出动十几个彪形大汉,肩扛人抬,硬是把一辆15座的“丰田”面包车从沙洼里抬到路上,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那种温暖感人的场景在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不只是对医疗队的尊重,更是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尊重。”

苏丹的青年医师、学生对中国特别向往,都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留学。我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要去中国学习,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词说:“中国好,不歧视黑人,而且经济、技术也发达,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到欧洲和美国等地留学多半受到另眼看待。”

这样两年下来,我觉得这里不仅安全,而且是世界上最好客的地方之一。利用假期,我们也游览了周边一些地方。这里的景色缺乏宏伟的建筑和壮美的山川,自然景色看多了也会有视觉疲乏。可是当在苏丹待的越久就越发觉得:他有独特的魅力所在,这魅力需要点耐心来发现,在这里好客的民风铺垫下,景色显得毫不重要!

在穿城而过的尼罗河边,有一片小树林,雨季来时河水甚至淹没树腰。雨季刚过,河水退去留下的是肥沃的土地,聚集的黑鹰盘旋在枝头,稀疏的绿叶还不能遮掩住树枝的纹理,让整棵大树更显出挺拔和沧桑。望着河中央的小岛,也许只是片较为突出河面的高地,与河水接壤处错落的几颗合欢树旁,刚刚驶过一艘帆船,面带微笑的船夫兴奋地给我们挥着手,边角有些破损的泛黄色的帆仍被风吹得鼓鼓的,这帆里也许满载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安拉的虔诚和感恩。品着当地红茶或咖啡,虽然是用的简陋的杯具盛装,但能感受到香醇和苏丹人的是安逸。

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端,是麦罗埃王朝的金字塔,规模比埃及的小很多,只剩下黄沙掩埋的断壁残垣,但是胜在游人稀少,可以自己安安静静的咂摸,而不是得在人山人海中寻找一个没那么多人的位置拍照,更不用把心神放在提防小偷和躲避掮客上。

因此,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援苏丹医疗工作,在那广袤的黄沙地和尼罗河畔,我亲历了贫困和落后,目睹了饥荒和动乱,战胜了疾病和寂寞,学会了在简陋困难的条件下很好地履行一个医生的天职,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外交使者。想着能为非洲人民送去健康和欢乐,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尊严和荣誉,这其中虽然承受了极大的风险、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每当苏丹人民对着我们竖起大拇指说good时,脸上就会露出自豪的笑容,可以骄傲的对世界宣布,我是中国医疗队队员!

苏丹留下了中国医疗队员的“不畏难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和汗水,更留下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文字:一附院 陈锐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