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李霄:做强做优循环经济,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同时对关键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度较高,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供应链韧性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原油对外依存度多年来在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40%,铁矿石则长期超过75%。过度依赖外部资源意味着供应链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时容易受到冲击。近期美国政府以单边霸凌的做法对华加征畸高关税,进一步凸显了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下,应做强做优循环经济,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国内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减少对初级原材料的过度依赖,提高资源供给自主可控性,从而更好地保障供应链安全、畅通经济循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线性经济”(“资源开采-生产制造-废物处置”)而言的一种发展范式,其核心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为指导,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生活体系。这意味着从资源开采、生产制造、流通消费到废弃物处置的整个链条中,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将尽可能多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延长产品和材料的生命周期,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更高的产出和附加值,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可以从多个方面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其一,通过提升资源自主供给能力,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风险和缓冲价格波动。废旧物资是“城市矿山”,是宝贵的资源库存。当国内建立起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和再制造体系后,即使外部原材料供应受阻,国内也有相当比例的替代资源可供调剂。其二,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缓资源供给紧张对产业链的冲击。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以少产多”的高效生产方式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使经济体系对初级资源需求的弹性提升。其三,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和拓展新产业,增强供应链的多元性。循环经济鼓励废物资源化和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供应来源和就业增长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在当前复杂外部环境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双重驱动下,应从产业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低碳转型协同、制度保障等层面系统推进、做强做优循环经济,筑牢供应链韧性和经济安全基础。
第一,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要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的循环型产业链建设,形成从回收、分拣到再制造与再生利用的完整闭环。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通过城乡废品回收站和区域性分拣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回收效率与覆盖面,使废钢、废纸、废塑料、报废电子产品等“应收尽收”。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在重点产业园区落实循环化改造工程,通过产业共生和资源互供,将一家企业的副产物转化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提升资源效率,强化园区整体抗风险能力。壮大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业,对高附加值机械零部件开展再制造,提高产品品质,形成“再制造+制造”双轮驱动。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重点行动,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循环利用龙头企业。
第二,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效率。技术进步是做强做优循环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供应链韧性的关键支撑。应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型新质生产力,加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突破瓶颈技术,重点攻关金属分选、塑料再生、纸纤维回用、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等,提高再生资源品质与利用效率。推广绿色设计与清洁生产,在产品研发初始阶段就兼顾易拆解、可回收属性,降低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和排放。加强产学研协同与创新平台建设,设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使再生材料在品质和成本上具有竞争力。通过技术降本增效与产品质量提升,调动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让循环经济在高水平上形成持续投入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第三,培育绿色消费与内需市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需求侧协同,只有形成大规模绿色消费市场,才能更好支撑供应链韧性。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加强社会宣传与科普,消除消费者对循环产品品质与安全的顾虑。通过汽车、家电等产品以旧换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新产品消费和大量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未来可扩大以旧换新产品范围,覆盖更多种类的耐用品,让绿色消费与内需扩张相得益彰。完善二手交易与共享租赁市场,建立规范的二手流通体系与信用机制,使闲置资源充分流转,进一步激活循环消费潜力。警惕循环经济在消费环节可能引发的“反弹效应”,避免因效率提升而引发的资源总量消耗反增,强化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的制度刚性。
第四,协同推进碳减排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密联系,应形成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在高排放行业推行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环保与循环利用要求,打造上下游协同的绿色供应体系。利用碳市场促进再生原料使用,对循环利用比例高、碳排放低的产品给予碳配额奖励,推动“资源循环”与“碳循环”深度融合,实现环境绩效与供应链韧性“双赢”。在欧盟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兴起的背景下,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供应链碳强度,有效应对外部绿色贸易壁垒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巩固供应链竞争力与安全性。
第五,健全制度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配套细则,制定再生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推动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条例落地,确立强制回收、资源高效利用等标准规范。运用经济政策杠杆,继续完善财税激励措施,如增值税减免、所得税优惠、绿色信贷支持等,引导企业投入循环利用,对使用再生原料、再制造业务给予补贴或奖励,对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予以倾斜。强化行政协调与规划引导,协调资源循环、固废管理等跨部门政策,将供应链韧性与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地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优化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工作格局。
(作者:李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刊登于《中国经济导报》2025年4月26日04版
报道链接:https://www.ceh.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25/04/26/04/04_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