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解难题 产研融合筑新桥
华为“火花奖”得主李昊:以产业实践育创新“火种”
李昊(左二)在“火花奖”颁奖典礼,华为2012实验室总裁查钧(左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右一)
2025年,在华为公司“火花奖”颁奖典礼上,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计算机学院李昊副教授第四次站上领奖台,并受邀与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座谈。这一奖项,旨在表彰和感谢对产业界和科学界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校教师,不仅是华为对攻克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的认可,更是中国高校与企业携手创新、共克“卡脖子”难题的生动注脚。正如任正非在座谈中所言:“个体的发明要有群体的平台,把火花变成熊熊大火。”李昊团队的故事,正是这簇火的缩影——从实验室的理论突破到产业界的实际应用,从学术论文的“纸上谈兵”到服务国计民生的“实战演练”,他们用敢于挑战的勇气,诠释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深远意义。
从“学术孤岛”到“产业真章”
“火花奖的揭榜平台,给我的研究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谈及与华为合作的契机,李昊感慨万千。
一次技术讨论让他深刻体会到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的“鸿沟”。“华为工程师提出一个网络系统优化难题,该问题在学术界早已被公认为‘经典且成熟’,论文指标完美,但企业应用中却“寸步难行”。”李昊坦言,“学术研究往往可以忽略资源和成本的限制,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却成了难以突破的现实障碍。”团队随即调整思路,专注于将理论成果与实际场景结合,经过相应探讨与测试,最终攻克了安全防火墙的相关难题。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华为下一代防火墙的产品规划之中,即将正式上线。
“单纯停留在纸面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需要给一个古老的问题注入新的机会,在诸多约束之下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很漂亮,从而能够真实服务到像华为这样大型企业的真实场景。”李昊说。
“识别真问题,需从产业需求中提炼科学本质。”李昊总结道,“企业关注的是‘能否创造价值’,而科研要追问‘如何创造价值’。”他以“阿姆达尔定律”为例:“若优化仅聚焦非瓶颈环节,即便提升100%,对整体效能也微乎其微。只有抓住真问题,才能避免闭门造车。”
以产业实践育创新火种
谈及产业实践对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三重价值,李昊直言:“企业提供的真实场景,让课堂不再悬浮于理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他将鸿蒙系统、鲲鹏处理器等企业前沿技术融入教案,把抽象的算法与新闻中的“高大上名词”紧密关联,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昊团队超过半数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形成了“研究-实践-就业”的贯通培养链。“曾有学生纠结于读研还是求职,甚至萌生过转行的想法,参与华为项目后,他意识到攻克难题的成就感远超短期利益,最终选择深耕技术。”如今,这名学生已成为华为技术骨干,还时常为学弟学妹传授经验。
“科学探索的核心特质在于对失败的包容性,若轻易成功,说明题目价值有限。而且,原创研究风险高、周期长。”李昊的认知清醒而务实。他表示,学校的制度设计为科研人员坚守创新初心提供了“缓冲带”——青年教师享有3-7年潜心攻关的“保护期”,实验室平台承担日常管理事务,团队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正是为了营造潜心科研的创新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破校企“围墙”,建融合生态
“创新港的特点是:对内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外产教深度融合,把大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在创新港既学习又科研,还跟企业合作,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谈及产学研融合的未来,李昊以创新港为例。他特别提到创新港的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把企业人员和高校老师拉在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并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环境,大大促进了校企深度互动,这是制度层面的重要支持。”
对于学校举措,李昊很认可“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学校不光看重论文,更看重校企合作成果是否能真实解决企业问题。比如在校企合作方面,研究生指标会向相关课题倾斜,这让我们有更多资源培养实战型人才。”在制度保障下,团队与核电、联通等企业的合作愈发深入紧密。
“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到祖国的大地上”是李昊团队的信条。他坚信,盛京棋牌将在未来的产学研融合中扮演关键角色。“我相信能够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合作的广度,让我们的技术能够真实地服务于更多领域。”李昊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