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Li)金属因其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 h g?1)和最低的还原电位(与标准氢电极相比,-3.04 V),被广泛用于可充电电池负极,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比能储能设备需求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锂金属低的电化学还原电位使其与电解质非常容易发生电化学...
2024-11-04
11月1日,2024硬科技创新大会暨中国机器人大赛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西安“硬科技重大突破”和西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落地创新成果”。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既强且柔’金属”入选西安“硬科技重大突破”;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高档数控机床精度及其...
2024-11-01
锂金属负极由于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负极材料。其中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SEI)非常有希望解决锂金属电池(LMBs)中天然静态SEI的不均匀性和连...
2024-10-29
锂硫(Li-S)电池由于硫单质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 g-1)、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低廉价格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可溶性中间产物多硫化物(LiPSs)在硫正极和锂负极之间的“穿梭效应”和多硫化物缓慢的转化动力学问题,导致锂硫电池在反应过程中...
2024-10-28
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系统、工程领域的机械装置,比如控制动物快速运动的生物组织、微机电谐振器和驱动器等,弹性机械能的高效储存与释放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人造肌肉、跳跃机器人、无人机弹射系统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高储能密度以及高能量效率的弹性...
2024-10-25
铁电材料是一种典型的多功能材料,基于钙钛矿结构铁电体的电介质材料具有多种应用,比如电容器、驱动器、传感器、换能器等等。其中,利用其高介电常数和高极化能力制成的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具有超高的功率密度,在现代脉冲功率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
2024-10-22
近年来,以弹性超结构吸隔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低频弹性波控制技术吸引了物理学、力学和工程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线性吸隔振超结构在低频范围内带隙依然较窄,而具有非线性刚度元素的超结构则需要严格而精巧的结构设计,这无疑增加了工程应用...
2024-10-2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温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发受到广泛关注。非适宜温度(即过冷或过热)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2019年全球因非适宜温度引发的死亡人数约500万,大部分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由于监测个体温度暴露水...
2024-10-17
氟基晶格在减少稀土发光材料中的声子诱导猝灭具有显著效果,但由于稀土元素与氧之间的强亲和力,氟基稀土化合物的合成必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且大多数已报道氟桥连稀土团簇在空气中无法稳定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郑彦臻教授课题组在前期...
2024-10-17
高密度集成化微纳器件的发展不断激励人们探索更多可以突破焊接尺寸限制的技术方法,纳米连接技术作为促进纳米功能结构器件的集成与封装水平关键技术之一,其连接的方法和互连机理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Ag纳米线作为柔性光电子器件及微纳芯片键合的理想材料...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