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盛京棋牌>正文
盛京棋牌

挂职干部展风采 定点帮扶促振兴

施甸挂职帮扶干部吴关龙、曹培松:步履不停,不负热爱,乡村振兴,奔赴山海

日期:2025-05-09 17:55 浏览量:

【题记】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校外挂职锻炼工作持续走深走实,干部人才一体化培养成效显著,形成以对口支援、定点帮扶、校地合作等为主要途径的多层次优秀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体系。近三年已累计选派200余名干部人才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当地教育质量水平提升、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实践、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贡献出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2023年夏天,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关龙和附属中学浐灞校区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曹培松,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定点帮扶施甸挂职干部,来到距西安两千公里的云南施甸,他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卷,为施甸县的高质量发展增添靓丽的交大色彩。

“我要扎根在这美丽的施甸”

“施甸地处滇西,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人,GDP超106亿元,下辖13个乡镇139个村。”谈起施甸时,吴关龙兴致很高,滔滔不绝,用一串数字便很快勾勒出施甸面貌。自从2023年夏天来到施甸后,吴关龙几乎没有回过家里,2025年春节,在万家灯火的团圆时刻,他依然在施甸坚守着,“施甸就是我的家,我要扎根在这美丽的施甸。”他温情而又坚定地讲到。

施甸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吴关龙频繁的足迹。有时下乡调研,弯多路急,盘旋的山路要开车几个小时才到,但吴关龙总是希望多下乡去,尤其是偏远的乡镇。“在班子里,我算是年龄大的,但我的劲头可不输年轻人!”吴关龙笑着说,“多听一听,多看一看,才能多想一想,多干一干。”

姚关镇大凉山的善洲林场是吴关龙在施甸的“精神家园”,只要有空,他都喜欢来林场看看。“虽然来过许多次,但每来一次,看到这万亩林海,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善洲精神,常学常新,善洲老书记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我。”吴关龙动情地说到,“在施甸,我常常念叨‘两个精神’,西迁精神和善洲精神,‘两个精神’凝聚起盛京棋牌和云南施甸的合力,始终激励着我奋斗向前。”

“输血”和“造血”

在“两个精神”的激励下,吴关龙紧密围绕西安交通大学定点帮扶工作和施甸当地特点,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通过多方调研思考,瞄准种植、养殖产业项目精准发力。

一次次的调研走访,一次次的电话沟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在吴关龙的不懈努力下,渐渐绘制出产业帮扶的生动画卷。“甸阳镇五福村建起了11个野生菌种植大棚,年产值110万元;摆榔乡小龙潭柑橘种植规模扩大至1200亩,年产量增加300吨;摆榔乡大中村保山黑猪产业,年出栏种猪提升至1000头,实现产值200万元;酒房乡后寨村每年养蚕100张,可实现产值22万元……”吴关龙如数家珍地盘算着。

为了促进消费帮扶,他积极和校内联动,挖掘消费潜力。结合学校资助育人品牌活动“仙交水果季”,在学生处、研工部大力支持下,将来自施甸的优质沃柑送到交大莘莘学子手中。紧扣“挑战杯”活动,在校团委支持下,采购施甸矿泉水作为比赛用水,帮助当地企业脱困。吴关龙坚定地说道,“施甸的好产品走出来,咱帮扶才能做得实在!”

做“听得懂、记得住、好理解”的普法

“2020年5月28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行,由此诞生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施甸县乌邑村的党员活动室里,吴关龙正在向村里的党员们聚精会神地讲着,“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外出务工合同签定、邻里纠纷等,都在民法典上有说明,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维护咱们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定点帮扶的第一线,吴关龙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学专业特长,通过普法迅速拉近了和施甸的距离。从机关部门到乡镇村社,他用“听得懂、记得住、好理解”的讲述,将法律“硬道理”变为群众“家常话”,让“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观念逐渐深入老百姓心间。而此次乌邑村的普法讲座,正是他和乌邑社区第一书记曹培松的一次“小合作”。“通过吴副县长的普法讲座,要将村里的正能量聚起来,不仅让乡亲们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精神生活也一样要丰富多彩!”曹培松和村里的党员们讲道。

“乌邑村”和“忠孝礼”

2024年10月21日,施甸县甸阳镇乌邑村村口,大吊车正在将两块巨大的刻字石缓缓安放到位,乡亲们兴奋地聚在周围,“咱们村历史久,但村子没有个标识,客人来咱这,都得先问问,这下好了,曹书记给我们送来了‘宝石’!”两块“宝石”矗立在村口,上面分别镌刻着“乌邑村”和“忠孝礼”,正是乡亲们口中的曹书记自掏腰包捐赠的。“这两块‘宝石’不仅象征着乌邑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更寄托了咱乡亲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曹书记热情地和乡亲们讲道,“咱大伙儿共同努力,一起把家园建设好!”

乡亲们口中的曹书记,正是曹培松。2023年6月曹培松初次踏上这片土地,便被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淳朴的乡亲们深深吸引,他下定决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两块“宝石”落成不久,曹培松精心在旁边种植了榉树,种树时,他特意叫上了村里的孩子和上学的学生。曹培松和娃娃们讲述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个秀才多次考试不中,妻子为了激励他,在家门口石头上种榉树,“硬石种榉”,取谐音“应试中举”,后来,榉树竟然真和石头长在一起,秀才最终也中举归来。曹培松意味深长地讲到,“有志者事竟成,这棵茁壮成长的榉树,是对你们的无限希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们是咱们村、咱们施甸的未来!”

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曹培松快速融入到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东家打板栗,帮西家和水泥,田间地头,村里村外,布满了他密密麻麻的足迹,他遍访全村529户农户,制定“一户一方案”帮扶计划,建立好信息台账。在和乡亲们的一次次聊天中,曹培松和乡亲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也让曹培松摸清了村子的实际情况,乡亲们的家长里短。

乌邑村的支柱产业主要以种植板栗为主,曹培松发现,村里的板栗种植管理参差不齐,产量上不去,产品销路窄,他抓住板栗冬春季抚育管理节令,邀请专家来村指导,加强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培训,2024年乌邑村种植板栗实现产值300万元。为了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曹培松结合村情实际,创新农业发展路径,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烤烟100亩、青豌豆200亩、其他类蔬菜100亩,带动群众务工3000余人次,有效促进农户增收。

曹培松瞄准乌邑村“靠城”的区位优势,利用村里农户房前屋后闲置零碎土地,大力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庭院经济,激发劳动力较弱村民的热情,在低收入家庭的“一亩三分地上”下功夫,打开销路,畅通链条,经过不懈努力,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户老段感慨,“看着今年的收入真高兴,多亏了咱曹书记!”

村里的“沟坎子”和乡亲们的“心坎子”

曹培松经常和乡亲们念叨着村容村貌。有次在走访脱贫户时,被路上的“沟坎子”绊了一跤,这更让他下定了决心。他多方筹措,平整好村里的“沟坎子”;发动干部群众,在道路两侧种植樱花、芒果、三角梅等行道树300余棵;将每周三定为“环境卫生整治日”,清理堆放的垃圾、杂物、杂草;推动“厕所革命”,对不卫生、不方便的厕所进行集中改造;利用“院坝会”、“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和乡亲们讲解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激发大伙儿的主人翁意识……一系列“组合拳”,村组的道路变得宽敞明亮,乡亲们的庭院变得干净整洁,活动场所变得鲜明亲切,美丽的改变不仅在“沟坎子”,更在乡亲们的“心坎子”。

2024年1月,甸阳镇举办乡村文艺竞演活动,曹培松积极组织,动员乡亲们不要羞怯,大胆参加。在排练的日子,再忙他也要来文艺队,出谋划策,鼓励打气。最终,乌邑三组文艺队《施韵甸美》节目凭借精彩的演出荣获一等奖,消息传到村里,大家的热情被点燃了。“这次文艺比赛,很好地振奋了士气,大家伙儿劲头很足!”曹培松欣慰地说道。

曹培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寒假期间,他组织村里的学生及家长开展讲座,引导学生们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定期走访入户,耐心细致指导,和家长积极联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偶得闲暇,他喜欢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他的真诚和亲切,温暖了乡亲们的“心坎子”,大伙儿已把他当作了咱村的自家人。步履匆匆,未曾懈怠,党员老杨讲道,“你看这乌邑村的绿水青山,老曹来了之后,越来越充满温暖和希望了。”

“关键还是在教育!”

吴关龙和曹培松在施甸经常交流探讨,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教育。吴关龙分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县上的教育,曹培松的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是施甸一中的副校长。“定点帮扶,关键还是在教育!”吴关龙和曹培松异口同声地说道。

教育帮扶的重点在于师资。曹培松首先从教育理念提升着手,将交大附中的教育理念与施甸一中实际有机融合。定期推出“以爱育爱,滋兰树慧”等专题讲堂和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开辟线上教研新模式,邀请交大附中资深教师定期进行线上指导交流和线下帮扶送教。在校内,他引导各教研组和年级组协同制定工作计划,明晰教育教学节点和重点,紧抓教学研讨和班级管理。此外,还制定新教师培育计划,实施“师徒结对”帮扶机制、新教师汇报课等举措,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吴关龙积极协调,定期选拔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赋能,不断提升育人“软”实力。

育人的关键是学生。曹培松时常深入到各级学生中,特别是高三年级重点抓,与学生谈心,为学生答疑,奖励优秀学生,帮助困难学生,衔接课堂课外,强化家校联动。曹培松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书香校园建设方案,打造特色“山海”文化理念,指导施甸一中校歌创作,让校园充满活泼蓬勃的朝气和拼搏奋进的锐气。此外,他还和吴关龙一起,努力争取专项资金修缮教室,建设语音室、美术室等场所,丰富体育器材,设立奖助学金,不断提升“硬”实力。

经过不懈努力,希望的种子悄悄在施甸一中的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美好的改变悄悄在施甸一中的学子身上发生发展。

“我的梦想就是要努力考上西安交通大学!”这已经成为了许许多多一中学子的心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从校园到田野,从书本到实践,吴关龙和曹培松辗转千里,扎根在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的一线,他们总是谦虚地说:“做得还是不够好,需要干的还很多,还需要继续努力。”

定点帮扶,需要持续发力,精准用力。自2013年起,西安交通大学累计选派二十余位挂职干部奔赴施甸。他们胸怀大局、辛勤付出,他们无私奉献、果毅力行,他们走遍了扶贫地的山山水水,他们深入到施甸的城镇乡野。他们用多彩的画笔,不断描绘水墨施甸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他们用温暖的话语,不断唱响“交大施甸一家亲”的动人旋律。

文字:党委组织部(党校)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