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华商报】地球为啥快速“发烧”?极端高温会带来什么灾难?

华商报专访盛京棋牌全球变化研究院教授张海伟

日期:2025-04-02 16:58 浏览量: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度气象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创新高。

地球为啥快速“发烧”?极端高温会带来什么灾难?怎么给地球“打退烧针”?高温对秦岭、对陕西有什么影响……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疑问,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教授张海伟。

>>最新报告

海洋温度也刷新最高纪录 加速升温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度气象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创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进而加速冰川和海冰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并使全球平均气温升温幅度进一步接近2摄氏度的关键“门槛”。

报告说,去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平均气温高1.55摄氏度,打破2023年创下的最高纪录。

按照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各方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力争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世界气象组织说,初步估算,长期来看目前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幅度在1.34摄氏度至1.41摄氏度之间,接近但尚未超过《巴黎协定》设置的阈值。

依据报告,除去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创新高外,去年全球气温增幅破纪录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大规模火山喷发以及自然界中具有降温效果的气溶胶减少等。

全球去年仅少数地区平均气温下降,而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地区因干旱出现粮食短缺,而洪水和野火迫使约80万人流离失所,人数之多创下2008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海洋温度也刷新最高纪录,且出现加速升温的趋势。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也在上升,进而提升海水酸化水平。海水偏酸不仅会损害珊瑚、贝类以及作为海洋食物网基石的浮游植物,降低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可能导致全球渔业退化甚至崩溃,给全球经济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影响数十亿人的食物供应。

另外,冰川和海冰继续以较快速度融化,也助推海平面进一步上升。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4.7毫米。相比之下,1993年到2002年海平面年均上升2.1毫米。

>>专访问答

为什么未被视作“突破《巴黎协定》阈值”

张海伟:每0.1℃的减缓都关乎数千万人能否避免极端贫困或流离失所。举个例子:2024年亚马逊雨林遭受了自195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不仅会使大量生物失去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也会破坏区域内的水循环系统。亚马逊作为 “地球之肺” ,其森林被稀树草原取代后,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使得更多温室气体滞留在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快速升温远超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

华商报:地球历史上也有过高温期,这次有什么不同?比如,恐龙时代的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还高,为什么说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危险?

张海伟:过去的高温期持续数百万年,生态系统可以逐步适应。而工业革命后,人类仅用200年就使CO?浓度飙升80%,2024年气温已比工业化前高1.55°C,升温速度是自然状态的100倍。这种剧变导致冰川和海冰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及极端天气频发,远远超过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关键的是,现代人类社会依赖稳定的气候条件,农业、淡水和基础设施在快速变暖中很是脆弱。

那如果北极开始融化,北极熊该去哪里生存呢?如果南极开始融化,企鹅该怎么办呢?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直接的威胁。

冻土中已发现可以活过来的病毒

华商报:北极冰盖融化,会不会让西伯利亚冻土里的远古病毒“复活”,从而影响人们健康?

张海伟:永久冻土是一种天然的冷藏库,它在数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内将古老的微生物、病毒和细菌密封保存。随着全球升温导致冻土层解冻,这些微生物有被重新激活的可能,2016年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发生的炭疽爆发事件就被认为是因冰层融化释放了封存的炭疽芽孢。因此,虽然大部分远古病毒可能已经失去活性,但仍有一部分可能对现今生物体产生感染力。如果这些病毒重现于世,且人类免疫系统从未与之接触过,有可能出现无法预测的健康风险,冻土解冻并非只发生在偏远无人区,如果涉及野生动物、牲畜或地方居民,将可能成为病毒跨物种传播的跳板,引发新的公共卫生危机。

“羽绒被最佳厚度”已被突破

华商报:有研究说温室气体浓度创80万年来新高,二氧化碳怎么做到既让万物生长,又让地球‘发烧’的?有没有‘最佳厚度’的临界点?我们该怎么减少排放?有哪些办法应对气温升高?

张海伟:二氧化碳(CO?)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并将它重新释放回地表,从而维持了适宜的温度环境。没有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温度会很低,不适合生命存在。但当这种“羽绒被”过厚,就会形成过度保温效应,使地球“发烧”。另外,CO?之所以“一面促生长,一面致高烧”,在于它在光合作用中是植物的基本原料。

科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全球升温超过1.5°C(相较工业化前水平),将可能跨过多个气候临界点(如冰盖崩塌、亚马逊森林退化等),而要控制在这一阈值内,大气CO?浓度应维持在约350 ppm左右,而目前已超过420 ppm,因此“最佳厚度”已被突破。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共识。从技术层面看,一是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二是提高能效,通过绿色建筑、电动车推广、智能电网等手段减少能耗;三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用以将排放的CO?回收封存在地下或转化为固态碳材料;四是通过恢复湿地等手段增强自然系统的碳吸收能力。

从个体来讲,节约用电用水、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植树造林等。

高温将影响陕西蔬菜种植、粮食生产

华商报:2024年盛京棋牌年平均气温达13.7℃,较常年偏高1.2℃,创历史新高,其中西安年平均气温突破16.6℃。气温升高后,陕西会不会更干旱?对蔬菜种植、粮食生产等有什么影响?

张海伟:从历史数据来看,渭河流域过去50多年有微弱的变旱趋势,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在逐渐增加。当气候条件改变使得降雨减小、气温增加时,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干旱强度也随之加剧。2024年陕西渭北、关中大部及陕南、陕北局部地区出现轻度到中度旱情。对于蔬菜种植,干旱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病虫害加重、品质下降等;对于粮食生产,干旱会导致生长周期改变、病虫害加剧、土壤水分不足等。

地处西北的陕西更易发生沙尘暴

华商报:陕西的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会不会更多?秦岭森林会不会更容易引发火灾?怎么应对?

张海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包括沙尘暴。陕西地处中国西北,靠近沙漠和戈壁地区,更易发生沙尘暴。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秦岭地区气候更加干燥,增加了森林火灾的风险。秦岭地区要加强防火设施、严格管理火源、加强监测和应急响应、提高公众意识等。

秦岭生物多样性将面临增减双重可能性

华商报:秦岭的生物种类会不会受到影响?

张海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将面临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可能性。

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低纬度的喜热植物可能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为秦岭带来新的物种,从而增加当地的生物种类;同时,气候变暖可能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丰富物种组成。然而,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一些适应能力较弱的本地物种,因栖息地丧失、生态位变化或竞争加剧而减少甚至灭绝,特别是那些对特定环境条件依赖较强的物种。例如,一些高山植物和动物可能因气温升高而被迫向更高海拔迁移,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它们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此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因新物种的迁入和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受到威胁,进而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极端干旱和洪涝事件频率将增加

华商报:全球气温升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会不会变得紧缺?陕西吃水会受到影响吗?

张海伟:气温升高会导致地表水和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增加,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同时气候变化可能改变黄河流域的降水模式,导致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极端干旱和洪涝事件频率增加。

黄河流域上游的冰川和积雪是重要的水源之一,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和积雪减少,影响河流的长期供水能力,而随着气温升高,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可能增加,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加剧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并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陕西作为农业大省,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增加,而水资源供给不足可能影响农作物产量,进而威胁粮食安全。同时,陕西的主要城市依赖黄河及其支流供水,水资源减少可能导致城市供水紧张,影响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此外,水资源紧缺可能迫使陕西减少生态用水,进而影响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健康,加剧生态退化,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陕西的生态环境,还可能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

原文刊登于2025年4月2日《华商报》5版

报道链接:

http://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50402/vA5.shtml

文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